个人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法则。因为企业生存状态以及老板的眼光,国内企业会有一种氛围:老板花钱是让来工作的,来学习都不该提倡。个人而言,学习才能保持议价权。也需要有个良好的心态,面对这样的企业现状。
国内就业大环境也长期不看好。本来优质的大公司和岗位不多,相对缺乏壁垒的,最近的一个新闻: 一汽大众不招传统专业,比如,车辆、机械。不过话说回来,一汽大众的工作在长春也是绝对高薪。不招人背后,是技术岗位都在德国,那国内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怎么积累? 当然,即使在这样的企业内,还会分三六九等。年轻人被局限的穷迫程度可想而知,这样缺乏格局的环境,也没办法培养年轻人的领导力。
上一篇 提到北欧国家。国家大环境,确实对年轻人的选择有太大影响。国内年轻人如果能选择行业,确实应该避开传统制造业、农业等低增长周期的企业。当然,互联网、金融、地产、消费服务等快增长周期的行业,算适应国家的大环境,人也不轻松。
国与家
选择一个国家,就是选择了一套制度。在中秋夜,每有悠闲的时候,心里反而更沉,似乎只有加班工作,可以抵消内心深处的不安。
回来看了很多关于中国发展的报道《中国制造2025》以及生活现状:住在筒子楼里的爱情,缺乏社会秩序和行业规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,慢慢溢出。
回国前,对国内的生活的1万种可能,都不包括现实的样子。
小镇青年的生活,完全是另一个折叠。我以为的真实生活到底只是我愿意认知的真实吧了,包括对国与家的态度。有时候觉得,是不是自己跟周围的人太格格不入了,可惜看到《计算机应用》学报上的文章,真的很无奈,大部分年轻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追求的是什么价值?
商业的逻辑
小城唯一的一家沃尔玛,进去看到商品的丰富,真的是感动了一下。想当年在美国,出入walmart, whole food, wegments, kroger, 虽然也感谢生活的便利舒适和优雅,不过没有这么渴望。
在国内生活,思路也发生了转变。进沃尔玛看到陈列的各式衣服、首饰,第一反应,竟然是如何成为沃尔玛的供货商。这个平台大到足够小富即安,年入百万。这样的思路,放在美国生活的时候,估计有点丧心病狂。
也可能国内的环境慢慢教人认识到:商人和企业家是不同的吧。
记得之前评价恒大造车,说他是对行业的玷污,那不过是把恒大想成了汽车行业的企业家,需要对这一行有超出商业范畴的责任。不过人家本质上是一名商人。
读《中国制造2025》另外一个感受,就是制造业升华的制约,已经不在制造业本身,而是体制。企业家、商人做了他们该做的,甚至在中国这样行业秩序、商业秩序、社会秩序相对匮乏的条件下,他们已经做了足够多了。
记得有位中国vp评价说,相比中国的投资人,哪有外国的投资团队的活路。大概就是想表达,中国各行各业的生存之多艰,相对好的制度下的培育的行业团队,中国行业是颇有杀伤力的。
当然,这样的杀伤力更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长久看是恶化商业环境,既不是鼓励了资源优化、也不是鼓励创新、更不是鼓励更人性的生存环境。所以这样的“强势”,真叫人哭笑不得。也大约是全世界都逐渐清醒地抵制中国发展模式的根因。
商人与企业家的不同,更突出的体现在mindset不同。于我,可能默认自己对行业还有一些初心,不是唯利是图的。所以,愿意了解的都是行业内技术、管理实践等等。当我在拼命地理解和转化自动驾驶新技术和趋势,对国外成熟管理模式的移植,当然也很力不从心。开淘宝店,开咖啡馆的朋友,根本没有这样的mindset。服务行业不是没有科学管理和技巧可言,只是偏技术迭代的mindset偏离了服务的本质。
然鹅,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转化上的各种弊病,以及反应在知名企业可供选择的求职口上的差距,实际上让国内想成长为企业家的年轻人,或安心当工程师的年轻人,是非常吃亏的。即便比美国年轻人更努力,也不会比他们生活的更舒适和自信。在这样的实体环境下,谈技术积累,应用转化,企业家精神,就像明知无望,还让人上的理想主义。可是现在的年轻人,才不会为了“爱国“二字义无反顾,国家欠着我等年轻人多了,收割我等韭菜,还要我等为着看不到的未来埋单。
相比实业,在国内,服务业的发展,至少不会明显存在差距。因为人总是要吃喝拉撒被服务的,虽然服务质量、体验、管理等,不如发达经济体,但是服务业没准备国际化:开饭店的、洗衣房的、健身房的等等,没准备打入国际市场,总之还可以混个体面生活。
国家抱怨国内的小老板,小企业家,小富即安,不思进取,不能担当“百年老店”。说实话,心里都明白:有制度保障,企业家大富吗,保障企业百年长青吗?与其显山露水,被制度卡脖子,大家都不愿做被拍死的出头鸟。也大概是万一做大了,就赶紧换国籍的原因。
我不再抱怨企业家、商人和个体,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孕育企业和个人。说国内企业无奸不商,老百姓缺乏仁心仁德,只是国家的问题。在对国内实业无望之后,大量实业人才流入金融证券等服务业,大量企业家沦为商人,投机买地,也是无奈之举。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,今天就做一回人吧。谁不爱惜一次的生命呢。
两个人都挣50万,在学校承包食堂的经理a和在大公司上班的工程师b,显然是不同的。
国内混久了,初心早就喂狗了。活着,才是中国人的最高哲学。
ps, 不吐槽,不快乐。you just can’t change your role in life, even you don’t like it sometimes, so enjoy it happy or unhappy.
个人技能进阶
带团队,会有一个时间段特别兴奋,感觉每天都有很多进步;也有一个时间段,非常阻塞,看不清下一步。又在一个阻塞期,想到了底层实力。
底层实力
做技术/工程应用,前期缺乏很高明的应用框架设计,大部分时候就是解决具体的问题。手段如何都不重要。大概是测试驱动
的开发,不断调试,试错,直到找到一个通畅的解决。下次再碰到新问题,继续试错调整。这样的工作模式,也许不算agile。
目前阶段开发的几个层次:
- 熟悉项目,写简单的逻辑
- 使用成熟的库/框架(网络,前端,分布式)
- 掌握新编程思想(协程、异步、容器、微服务)
与此同时,对开发工具,生产环境(git, Docker),应用场景的拓展逐渐成型。
产品导向
缺乏底层实力,会容易被卡住。或者说缺乏产品导向,走着走着,不知道下一步在哪儿了。产品导向,需要一个人多任务,多人协调能力。
初创公司生存
技术突破
做ai等技术场景的初创公司,花大量的资源和人力,研究和实现新算法,提高算法的识别率,精度等。
产品入口
相反,传统行业的创业,并没有领先技术和雄厚资本,总是从最不起眼的组装产品开始的。
资本壁垒
一些规模效应的创业团队,投资人大量投入资本拼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