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速发展和高附加值
昨天看到一篇比较中欧(美)国家差异的帖子:北欧国家是如何保持高福利的。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概念:高附加值,低发展速度的行业。
这些国家有一些传统强势行业。很有意思的是,印象中的传统行业,比如农业、畜牧业、纺织、手工业等等,跟高科技、现代化很远,似乎是非洲国家的土著人干的活儿。相比,在国内,互联网、技术创业、地产、金融、mba营销、国际贸易等才是时尚。
早年在农业大学,对以色列强大的现代农业是有所耳闻的。只是没有这种洞察力,现代化的传统行业与国民福利之间还有这样的隐形关系。
相比,美国的农业、畜牧业等传统行业很不错;美国也引领科技、金融这些时尚的行业。在美国生活的人民确是有了进退的余地。向左,可以退居大农村;向右,可以进军纽约、硅谷当金融、科技新贵。
国家的选择看似主动,也是现实的驱动。国家可以集中发力在互联网、金融、创业等方面做的很有声有色,但与此同时,传统的制造业,典型低发展速度,需要长期积累,国家发力也解不了。比如,汽车发动机、精密仪器、芯片制造等。
制造业在国内的标签是低附加值
,资本不愿意进入,国家队发力也没气色。然而经过了这些长期积累的国家,比如欧洲小国瑞士、德国,制造业出口完全是高端制造的典范。而且马太效应显著,让这些欧洲国家不需要社会剧烈的经济变动,不需要老百姓担心行业变动、反倒一年还有20天带薪假。政府和人民都其乐融融,有时候看北欧人的生活,建筑、厨房、国家公园、办公环境、甚至监狱,简直像在童话里;报道一个小小的新闻,似乎都要惊动整个镇子上的人一样,这里简直就生活在像伊甸园。
而中国总是一片火热的场景,5年大力发展基建、5年大力吹捧全国创业、又5年搞工业互联网。国家没有消停,老百姓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中国没有先发优势,在这些传统行业缺少长期积淀,强行进入既不不讨资本喜欢,也不讨人喜欢。比如报道,西安火箭研究员工资20万;大国重器的老焊工,无数荣誉奖章,一个月才一万多,在北京买不起房;国家队出动安利中小企业贷款,但银行就是宁愿带给亏损的国企,也不给需要钱的中小企业。
对于这些需要长期资本补血,短期回报低,才能形成壁垒的传统行业。在这个资本、市场竞争相对成熟的年代,确实比100年前,搞种植、搞养殖,或西门子、博世等制造业刚出道积累行业(非金钱资本)“资本”要困难的多。似乎印证了上周接触深圳汽车电子行业的感触,一个词:活着。根本谈不上行业积累。
可以说,北欧国家以及北美国家,因为上几代人的积累,给他们留下的行业遗产、社会制度遗产,才允许他们活的这么滋润。相比,中国没有上几代人的遗产,又进入了成熟资本市场的21世纪,所以,是压力也是机遇。去发掘新世纪的矿吧。
对这个大环境的从业者而言,选择农业、传统制造业,也确实不聪明。干着比人累的活儿,挣得比人少,社会还不待见。年轻人选择行业要识大局。相比,这个时代热的东西,确实该多关注。存在即合理。
工程师的心态
国内有些企业家喜欢讲情怀,吹“工匠精神”, 结果把自己作死了。而华为这样的企业,可以拿高薪,也是加班拿命换的。能够心安理得的当一名工程师,不需要为生计、价值实现、社会待见操心的,只会在这些“低速、高附加值”的欧美公司。一个国家的企业能进化到这种形态,基本是社会稳定,企业稳定,developed,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,再投资也不会增加收益,每个岗位都相对稳定,组织内部管理效能达到最优,系统的规范化远超过个人能力,所以每个员工心安理得,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。剩下的时间,享受生活,或者出于兴趣爱好,搞点车库创业都不在话下。
相比,国内的市场还在巨变当中,没有一家企业已经进化到developed,企业组织系统还不成熟,个人能力还能发挥显著价值,那老老实实当工程师的,在还在发生资源重组系统里,就会被挤到最底层。所以,不要怪国内的年轻人心态不正。因为这个时代,传统技工不会长在国内,国内应该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阶层和行业。想跟欧美,比工匠精神,确实是拿短处跟人家的长处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