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ere are you in next 5 years 8

工薪和自由职业者/创业/老板,退休以后会有什么不同。也许对于工薪阶层,退休的生活也会如上班的:说不上的无奈感,没有痛快酣畅的体验过人生 — 离开了根本不享受的工作,也谈不上享受生活。就像《肖生克的救赎》被放出去的老头,离开了监狱,也融不进社会了。

有个表哥创业了,做了一个健身品牌,小有所成,进入持续创业,第二份是乡政企业办公软件。两份业很不一样。甚至表哥说,这份业估计一年后就结束,生活还在继续,下一份业在哪里,现在根本想不到,但是也不担心没有。

认识一个姑娘,88年,澳洲留学读了两年mba就12年回国,用我的眼光看,之后就没正紧上过班,走走玩玩也在这些年学了瑜伽,今年(2019年)开了一家店,32岁了过的跟20岁出头的姑娘一样,到底是没心没肺,还是把生活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。她并不符合我的价值观,但是难道这样的人生不值得吗?

年初在深圳,被这里的年轻人着实震惊了。大公司(华为)加班到凌晨,年轻的生命就像路旁的热带植被在绽放和燃烧。只是大表哥说了句,是被洗脑了。

老妈在好几个城市工作做,做保姆、帮厨、家政,走到哪里都得到顾客的喜欢,走到哪里都可以有饭吃,根本不担心没有技能,找不到工作。像一个自由职业者。

打工和创业当老板的mindset,似乎是本质的不同。 创业者/自由职业者,总会有出路,生活处处都通达。

对比下,打工者的心态。就是处处被堵,操的心一点不少,把脑袋削尖了跟黑压压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轻人比拼,担心技术上比不过行家,担心项目被各种原因取消了,担心行业遇冷,担心被老板穿小鞋,担心30岁还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,担心35岁要开始讨生活了,担心工资比年轻人高容易被开,也开始担心身体健康、家人健康等等。 采取的解决办法也是围绕着这些压力了,人生没有朝向,谈不上洒脱和享受。

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打工者真是委屈了心,把路走窄了,反而觉得这是唯一的出路。打工解决不了焦虑,必须转变。这世上,除了生死,都是小事。所以无所谓待业;找不到真正实现价值的事业,宁可像无业游民一样活着。

民企打工

没有完善的制度,好的方面就是可以立山头,只要说动了领导,技术上可以大胆尝试,当然并不一定能得到支撑。

没有稳定的做产品的氛围,所以即便立了项目,也不一定能看到项目落地。对产品开发人员,就是不利于积淀。

这样的氛围下,见风使舵就是生存哲学。

可以联想到更广大的中小民企,更缺乏完善的产品流程和考评体系,老板一个人的话语权太大,打工者基本没有话语权。

出来自己干的人,哪些不同的品质?

首先,压力的来源不该是跟成千上万人挤独木桥。一切可以明确定义的职位,比如,程序员、会计、工程师、个体网商,都挤满了人。而一旦陷入了这种思维,思考就会局限在削尖脑袋挤到这个行业/职位的头部。付出的代价/成本非常不成比例。简言之,就是洗脑了。

打工只适合初期的资本积累。所以,选择做舞蹈老师、瑜伽教练,咖啡馆老板的,慢慢都会生活和工作双赢,退休了也不愁不知道怎么经营生活。而单一大公司打工的,可能初期会在工作上得意,但是慢慢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失去,而且退休了根本不会打理生活。

这些愿意出来自己干的人,更珍惜生活吧。所以不能接受将精力埋没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。这些自己出来干的人,都是被逼,当初没机会选择有保险的工作,只能自己走出一条道儿来。

刻意要避免打工,估计也是自找麻烦。所以平常心。

做技术的氛围

到底什么环境/氛围适合做技术?北美的工作环境,相比国内,算是无忧无虑了,虽然有讨厌的印度人,但是如果有心总是有钱有时间捣鼓技术。不过反而,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,是没有表现很强的科研热情。国内相比,待遇,工作的可爱度低,周围的大牛少了,但是反倒人因为生活和人的竞争感,反而会想多学点。

另一方面,国内的资本家似乎更缺乏对行业的敬畏心,资本家对这个行业就是个格外挣钱工具的心理,当然不会真正给这个行业带来真正伟大的技术推动。比如,当宝能系,恒大都砸出一叠钱说要造车,网上大张旗鼓的招聘,按照自动驾驶的各个模块:感知算法,运动规划,决策控制,地图定位开始招人的时候。一方面是哭笑不得,一方面是无奈,觉得身为工程师只是个棋子罢了,被一个工具/算法/模块给定义了。

相比这些只有钱的资本家的嘴脸,虽然汽车厂背后也站着资本家,似乎对汽车行业本身也更关心。当然,在中国,总是要面对钱,落地的现实。美国人可以谈vision, 3,5年不出产品,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不允许出现。所以,即使在国内的车厂做技术/研究,也是被量产推着。所以,整体氛围是浮躁,也就没办法专心下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