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5年在哪里(5)

深圳之行

来深圳前只说见见朋友。而工作在这里的年轻人,都在讲述着让我陷入焦虑的故事。对国内的年轻人、行业选择、工作地点有了接近真实的了解。可能是朋友的分布在各个地方不同,深圳的年轻人最明显的感受是干劲儿足,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。没有白走的路。

在美帝的最后一段时间有接触面试: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、美团无人车、硅谷的自动驾驶创业团队, zoox, cruise, tosimple, drive.ai,当时只是隐约感觉不适应。工作内容、技能要求,都不在我的雷达里。

过去来讲,是选择性忽略行业常识。对互联网人、金融人的自信、高薪比较回避,也因为在国外相对生活无忧、高新安逸的环境。而这些行业领头平台对个人成长的价值,也被忽略了。当用常识去看世界,对互联网平台的成长是非常感兴趣。

实际上,平均2~3年,在华为、腾讯等国内领军互联网平台的年轻人可以独立带项目了。相比,在国外工作的头三年,大部分还在为身份焦虑,或者假期哪里玩而晒朋友圈。

站在快速迭代的行业ceo角度讲,比如互联网、金融行业,都越来越校招,使用应届毕业生,其创造的价值和投入的成本确实更划算。除非有突出和无法复制的核心。所以,工作中一定要保持积累,否则离开了平台,又缺少技能积累,很快失去竞争力。甚至一些“曲线救国”的规划,会抓紧到大平台“偷学”完成,然后迅速跳更期望的位置。

回国的朋友说,国内同龄年轻人,对行业技能的积累,比国外回来的要高一两个层次。记得两年前的一个中午,站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区,看到黑压压的年轻人涌出办公楼,那一刻的感受是蛮绝望的。当时我兴庆不在国内工作。没意识到危机,就先被危险吓到~

行业分布

在美帝的几年,对美帝的产业分布会有些认识。比如,汽车制造业在密西根;石油能源行业在德州;互联网、智能、医疗等在硅谷湾区、波士顿等。对国内的行业分布,也是这次来深圳才慢慢听到的。之前对地域的认识只有南北方区别。北京是互联网、外企聚集地;上海和周边也是外企聚集地,特别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全覆盖;深圳广州从加工制造起身,电子硬件产业链完整,也有腾讯、华为等互联网链条。成都、重庆、武汉也集中一批软件产业和汽车制造业。

为什么一定要到行业top的公司去实践,想必是一个常识。虽然平台是带不走的,这里面的管理文化、优秀的同事、解决的行业问题、做的产品、见到的客户等等都会烙印在个人身上。

为什么一定要去top的行业去实践,也是同样的常识。对于没有明确兴趣和职业方向的年轻人,top的行业是能帮忙迅速完成鉴定的。这就比如年轻人当初一定要去一线大城市,就是想去见识下,不为别的。是骡子是马,在top行业溜一圈就有底了。

产品方向

过去几年在技术岗没有明显成就,所以快30岁就考虑转产品岗位了。这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以前的解读是,反正技术不会干一辈子,总要横向扩展。实际上,相比单纯的技术方向如果不出众,转产品岗只会越走越低。因此,年纪的危机感也加重了。不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愿意去挑战,而是求安稳的心态。越缺少专注,越容易被不重要的问题困扰。记得刚回来找工作,我对薪资待遇是念念不忘,而不在能做成什么事。现在要保持一个学习者同时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心态。

很多朋友了解我不到30岁,都觉得有些问题考虑的过早了。应该继续放手搏一搏。长线来讲,现在还是积累的年纪。选择回避,去一个非技术的岗位、去一个二线城市、甚至换一个不知深浅的行业,都不是明智的。

也不要思考这种弱智问题,诸如,35岁以后干什么呢? 以前很擅长谈vision, 没有行业积累,不能低下去踏实做事情,会是回国就业的障碍。

阿里巴巴,2018年统计员工9万,其中85%月薪资在20k ~ 50k

腾讯,2017年统计员工人数4万,其中88%月薪资在20k~50k

百度,2017年统计员工人数近4万,其中70%月薪资在20k~50k

滴滴,2019年统计员工人数为1.3万,其中71%月薪资在20k~50k

华为,2017年统计员工人数为17万,其中55%月薪资在20k~50k

国内top行业和行业top公司的薪资情况,half million的样子。回归常识吧。

参考,OEM自动驾驶研发工程师薪资(年)

长城(保定)  30万 + 
长安(重庆)  40万 + 
吉利(杭州)  40万 +
广汽(广州)  35万 + 

公司性质

主机厂、外资供应商、国内领头互联网企业、创业团队,也都有接触到了。从最开始很happy有主机厂的offer,到慢慢听到猎头讲,国内oem的尿性。领头互联网内部也是小股作战,同时又有平台的优势;优秀的创业团队比较吸引资本,都非常棒。相比,外资供应商是体系成熟、个人自由、但核心内容不一定在大陆,所以适合做跳板,迅速完成积累然后跳出。